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
发布时间:2021-08-12
分享到:

  长江,一直有着“黄金水道”的美誉,然而,每年从上游奔流而下的4.8亿吨重的泥沙在长江口淤积,形成“拦门沙”,曾如骨鲠在喉,严重影响了航海以及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。
  “治理长江口,打通拦门沙。”孙中山先生早在《治国方略》中就提出了治理长江口入海航道的构想。1992年,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将“长江口拦门沙演变规律和深水航道整治方案研究”列入国家“八五”重点科技项目(攻关)计划。1997年1月,国务院召开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专家座谈会,提出了“尽早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,发挥上海国际经济、贸易、金融中心的功能,必须加快长江口深水航道的治理。”同时明确了“一次规划,分期建设,分期见效,先治理至8.5米”的建设方针。
  1998年1月27日,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正式开工,拉开了“水下长城”的建设帷幕。建设者首先构筑分流口工程,以及南、北2条导堤和10座丁坝。一航局、二航局、三航局和上航局在此展开规模空前的鏖战。1999年7月15日,一期疏浚工程正式开工,上航局、广航局等单位的疏浚船队会师长江口。
  2000年7月20日,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通过交工验收,共建成总长近75千米的堤坝、10座丁坝,疏浚了近52千米的航道,实现了航道水深8.5米的目标,改变了万吨级船舶需要候潮进港和2.5万吨级以上船舶需要减载候潮才能通过的历史,通航能力提升了4倍,上海港吞吐能力和集装箱吞吐量在世界排名迅速前移。
  2002年4月28日,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工程正式开工。建设过程中,一航院、三航院、中国科学院、天津大学、南京水利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成功设计出加固海底地基的“空心方块”,克服了世界性难题——海底地基土软化。2005年11月21日,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,同期10米水深延伸到南京。二期工程共建成堤坝66千米,丁坝9座,疏浚航道74千米,实现了航道水深10米的目标,取得了更为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。据统计,仅当年前三季度深水航道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就累计超过62亿元,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跃居世界第一,集装箱吞吐量跃居世界第二。
  2006年9月30日,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正式开工。三期工程以疏浚为重点,上航局承建了全部7个标段的施工重任。在交通运输部的统一部署下,上航局在全国范围内征调大型耙吸挖泥船。施工高峰期,高达23艘耙吸挖泥船同时施工,总舱容近20万立方米,日施工能力高达60万立方米。其中,当时国内舱容最大的“新海凤”轮发挥了主力军作用,“新海龙”轮也从非洲尼日利亚星夜兼程赶抵施工现场……庞大的疏浚舰队,在90公里长、400米底宽的长江口开始决战。
  2010年3月5日,多年的辛勤付出终于迎来了全长92.2千米,底宽350米至400米,通航水深12.5米的长江口航道全线贯通。从此,第三、四代集装箱船和5万吨级船舶全天候双向通航,第五、六代集装箱船和10万吨级满载散货船及20吨级减载散货船均可乘潮通过长江口,极大带动了长江沿线经济的发展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。 同年3月14日,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通过国家交工验收,标志着中国水运建设史上最大、世界级大型河口整治工程,历经40年研究和12年建设,终于取得成功,国人“打开长江口”的百年梦终得圆满。 (上航局整理)

  (实习编辑:新闻中心杨贺) 

  • 责编:
  • 来源:上航局